• 1
  • 2
  • 3
  • 4

品味书香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品味书香

《数学实验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实践研究》课题推进会 暨“聚焦素养培育 践行学科育人”读书分享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8 点击数:

    2021年5月24日,东沙湖实验中学《数学实验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实践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课题推进会暨“聚焦素养培育 践行学科育人”读书分享会。本次会议由课题主持人张超、李明树老师主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议程。

一、课题开展情况概述

在学校相关科室的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学实验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我们积极准备,搜集了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并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分析。课题组所有组员针对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梳理了课题自申报以来的各项研究成果:总计20余篇国家核心、省级期刊论文,20多个数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二、《走向学科育人:“做数学”的时代建构与实践创新》读书分享

dc5019b6eba903830752722cdc1b830f.jpg

在新课程改革已近二十年的时间节点上,育人的任务更为明确地落到了学科的肩上,激发了又一轮艰苦卓绝的探索,由此也驱动了更深层次的学科实践创新,“做数学”便是其中的一大代表。

何谓“做数学”?简而言之,“做数学”是学生运用材料和工具,在动手动脑相协同的过程中,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理解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一种范式。

1、“做数学”将聚焦其所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育人效应。

其一在于启迪心智。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获得抽象数学概念、原理所需要的现实材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抽取共性而获得概念、发现规律而获得数学原理和性质,并受到解决问题的丰富启示。

其二在于激荡情感。情感包括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等。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即“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

其三在于形塑品格。 “做数学”能够直接指向的首先是科学精神,即一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诚实正直的精神;其次是理性精神,即不盲从、不跟风,讲逻辑、讲证据、讲方法的精神;第三是探索精神,即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第四是合作意识,即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尊重的精神;第五是创新意识,即善于提问、敢于批判、乐于突破的精神。

2.“做数学”需关联的六大维度

首先,要强调更积极的行动。 “做数学”对学生主动参与与全情投入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为动起来的学习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传统的静看、静听、静思式的学习,从符号到符号、从抽象到抽象、从观念到观念的学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着学生积极行动的因子。

其次,要注重能亲历的实践。 “做数学”宣告了要亲自经历的必须,但在具体形态与方式的层面上,仍需做出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选择。

第三,要突出真情境的活动。“做数学”以情境为内核,若将情境从中抽离出去,那么“做数学”便不复存在了。数学的一切抽象都要建基于各式各样的具体现象,而具体现象便寓于鲜活的生活情境之中。也就是说,在设计“做数学”的具体活动中,应首先关注对真实情境的引入、创设或再造,真实情境的合适与否则取决于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结程度,以及学生在其中可施展的活跃程度。

第四,要关照更完整的过程。就以数学实验为例,它强调学生应从实验的一开始就深度地介入其中,主动地提出数学假设、设计多重方案、展开实验活动、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发现、证实或证伪实验假设、得出实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等。“做数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完整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真正地作为学习主体理解学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用一种放慢了的节奏去体味数学的乐趣与魅力,在徐徐展开的过程洗礼下获得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增进。要彰显多维度的交互。

最后,要激发有意义的创造。“做数学”固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发现以及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但其超越一般数学学习方式的最高立意在于,学生透过“做数学”不断打开新的世界与新的领域,不断享受迈过已知而探寻未知的巅峰体验,不断感受“做数学”之于外部事物的审判力、操控力与创造力。

三、  “数学实验”与“育人”

活动最后,课题主持人李明树老师针对课题组研究现状,例谈了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课以及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学科育人,使得课题组年青老师收益良多。

2bfd7b8db0459aa31aaa9235f2a00f6b.jpg

数学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工具(实物或软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抽象等过程建构数学概念、验证数学结论、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哪些适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哪些只需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就可以了?哪些根本无需实验?这都需要认真研究。引入数学实验并不等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验基础上的交流,最终学生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解到应用,这就必需把数学作为语言符号化的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机智的解题策略设计、对学生规律性错误的分析、对数学美的诠释都是宝贵的。

与此同时,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


【字体: 【打印文章】